——2014年1月4日在大丰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执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转型跨越”总基调,聚焦沿海开发,聚焦旅游发展,聚焦重大项目,聚焦城乡统筹,聚焦创新驱动,聚焦民生幸福,主要经济指标领跑苏北、赶超苏中、跻身苏南、融入上海,全市经济社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1.主要指标运行良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增长13.4%,比预期目标多0.4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增长23.1%,其中工业投资170亿元,增长21.8%,分别占预期目标的100.5%、100%;服务业投资90亿元,增长25%,占预期目标的101.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6亿元,增长25.2%,占预期目标的104.3%。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65亿美元,增长17.7%,完成预期目标;完成自营出口总额5.51亿美元,增长17.7%,占预期目标111.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亿元,增长10.3%,完成预期目标。
2.沿海开发加快推进。全年港口预计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64.74%。全市50个沿海开发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93亿元,其中,港口码头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65亿元,三期集装箱和粮食专用码头建成试通航,三期通用码头及内侧泊位加快建设,10-15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工可报告通过评审,盐淮高速大丰港段开工建设,深海排放陆域工程竣工;临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9.19亿元,港城及蓝色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1.09亿元,大丰港国际商务大厦、物联大厦竣工投入使用,海盗王国游乐园水系广场、停车场建成,游客中心主体封顶,商业街、大型游乐设施等开工建设。
3.项目建设稳步向前。组织开展招商活动17次,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3个,协议投资总额1147.63亿元,协议利用外资34.32亿美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2个。盐城涉及大丰“三重”工作7个重大项目、7个重点工程、3个重要事项完成投资198.2亿元,我市“三重”工作6个重大项目、5个重点工程、5个重要事项完成投资201.05亿元。大丰港三期工程、盐淮高速公路大丰港至盐城段、大丰港区深水航道工程、文化会展中心及丰华国际商务大厦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材料已报国务院,城投公司13亿元二期债券国家发改委已经核准,省政府支持大丰港新政策意见已出台。27个列入盐城市考核的八大类重点工程完成投资85.7亿元,150个百项重点工程及重点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68.5亿元。
4.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718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6元,同比增长12.5%,完成预期目标。为民兴办实事工程,完成投入18.72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5.55万平方米,出台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15万户,老年养护康复中心局部封顶,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付使用,投资4000万元的18个老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完成。
5.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万元GDP能耗下降4%,森林覆盖率达18.8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9%,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年度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建成省级生态市,实现省级生态镇全覆盖,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预评估。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还不优、镇域经济发展不平稳、转型的步伐不够快、生态建设的压力还很大等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坚定信心,加快发展。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安排
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转型发展、稳中求进”总基调,更加突出转型发展,更加突出港城建设,更加突出城乡统筹,更加突出生态文明,更加突出民生改善,为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5.工业投资增长20%;
6.服务业投资增长21%;
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
8.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20%;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10.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
11.出口总额增长10%;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1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
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0以上,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18.城市化率达到5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8%左右。
三、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为全面实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必须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红利。一是市场化改革。增加经济主体,减少行政主体。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均实行零收费制,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注册资金零首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二是利民化改革。建立城乡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实施水务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各类保障待遇标准,推进全市城乡区域供水、公共交通、医疗保险等一体化。统筹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三是服务化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落实项目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措施,减少审批、缩短审批、容缺审批,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就地审批、沿海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审批。建立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机制。
2.注重质量效益,推动转型升级。一是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项目200个,其中高端产业项目不少于60%,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个,力争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4个;全年新招引并开工亿元以上工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项目90个,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0个,继续在盐城招商引资工作中保持领先。组织抢工会战,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安排“百项重点工程”100个和结转“百项重点工程”50个,总投资793.3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301.3亿元。二是推进产业转型。推进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对大企业(集团)、规模骨干企业进行个性化、特色化服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不少于20家,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开票销售达标率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继续按照“景点为王、政府主导、市场导向”的思路,全年新建旅游项目17项、续建旅游项目23项、竣工旅游项目29项,新增4A级景区1个以上、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四星级酒店1家,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亿元。按照“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要求,着力推动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着力推动国储能源化工大丰港油库区、汇坚国际商贸城、总部经济园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盐城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3个。按照“重抓园区、突破六沿、培大基地、做强产业”的思路,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金风科技、南车电机、辉丰农化等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重大创新平台,丰东公司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辉丰农化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南车电机等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培育5-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实现企业在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0%以上。全年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0名、留学回国人才100名、硕士生或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400名、各类新特产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200名,力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名、省“双创”计划5名、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5名。推进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建成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3.加强载体建设,提升开放水平。一是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围绕风电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突出境外招商、深化重组招商、推进上海招商,加快推进大德电子、博敏电子、新韩汽车零配件、利众汽车发动机、先科热喷涂设备等项目快推进、早竣工。鼓励丰东、明进、森威等大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争做行业先锋。加快推进风电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做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加快开发区区城融合进程,破解项目建设土地、资金等瓶颈,力争2014年建成国家级开发区。二是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全年新增5家以上定报企业,力争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亿元,利用外资实际到账3000万美元,打造全省合作共建示范园区。苏盐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8亿元,争创省级合作共建开发园区。盐城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园确保实现财政公共预算收入2500万元,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个,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到账3000万美元。光明食品工业园全年新落户亿元项目5个以上,当年新增投资10亿元以上,实现财政收入超4000万元。主动策应上海建立自贸区重大机遇,发挥“上海飞地”优势,全面启动上海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三是重大外资项目推进。大力招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软件外包、育幼养老、总部经济等外资项目。加快新韩汽配、丛林互动、南翔老年养护等在建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港区印尼项目、辉丰美国贸易公司等重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建成全省前列的境外投资项目。2014年,确保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不少于7个,超1亿美元项目2个。
4.发力沿海开发,展示港城魅力。一是产业发展集聚人气。重点实施50个沿海开发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00亿元,其中列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的12个项目完成投资66亿元,列入盐城沿海发展的12个项目完成投资87亿元。临港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定报企业达100家。二是码头建设带动发展。推进盐淮高速大丰港段工程、大丰港铁路支线项目等集疏运体系建设,瞄准亿吨大港目标,加快黄海港务等码头建设,深化航运合作,港口完成投资18亿元,新增万吨级泊位3个,建成总数达20个,年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货物吞吐量突破4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万TEU。三是做美港城再上台阶。按照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副中心定位,重抓布局、楼宇、景观等城市形态要素,推进港城建筑立面改造,大力实施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和旅游项目,高标准、高品位、高速度推进港城建设,完成投资超30亿元。
5.构建新型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城市建设。组织实施功能完善、旧城改造、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安居工程等5大类70项城建重点工程,当年完成投资70亿元,新增或改造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征收拆迁80万平方米、建设拆迁安置房70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9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7万平方米。二是“两化”建设。按照“2+7+X”规划空间,精心打造“双核一带”,积极培育中心镇集聚,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美好、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村建设格局。以“两镇两村”和22个试点村为重点,实现对外能提升开放形象、对内能增强示范效应目标。重点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精心培植15个最美村庄和100个最佳生活社区,每个镇都形成1-2个具有鲜明镇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亮点村。新开工建设标房30万平方米,新落户镇工业园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三是城乡一体化。继续深化推进“3+1”工程和城乡“七个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快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积极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扎实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村级经济增长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投入机制,加强基础建设,构建镇、村、集中居住点互通互连的路网框架,修建乡村道路170公里,农村道路黑色化改造125公里,新建农村桥梁230座。
6.更加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一是生态环境。单位GDP能耗下降3.8%,万元GDP水耗低于149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85%,Ⅲ类及以上地表水比例达65%,城市和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5%、80%以上,城市和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和92%以上。在苏北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市的基础上,确保2014年在盐城率先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加快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二是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城乡保障逐步并轨。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新增就业不低于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建成市级创业产业园3个,镇级创业产业园8个,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兴办“为民办实事”工程,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加强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是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弘扬“大气、包容、创新、争先”大丰精神,用核心价值观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巩固平安大丰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大调解、大防控、大网评、大基础”四大工程,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做到各项矛盾防范在前、处置得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三级服务平台实体化运行、社区“网格+网络”信息化建设、特殊人群社会化联动服务,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全民普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工作,建设法治社会。加强安全生产经常化、长效化监管,巩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成果,发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市、区(镇)、企业安全生产三级巡查机制,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市人大、政协“两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