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承载着人民的期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密切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这一直是困扰基层人大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大丰区草庙镇人大积极创新思路,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代表工作途径,以代表联络站建设为主体,构建代表密切联系选民新平台。
拓展联络平台,实现载体“全覆盖”。该镇在发挥已建“人大代表之家”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家”功能向基层村(居)延伸和拓展,遵循“1+N”原则,按“五有”要求规范设立11个“代表联络站”,深化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由村干部代表担任联络站站长,精心挑选如老支部书记、民调主任这些政策水平高、群众口碑好、综合素质强的人担任联络员,配合代表做好接待选民工作。镇人大还邀请担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职务的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和实际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升代表与选民的沟通技巧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相关人员的明确,完善了联络站的组织机构,实现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载体的“全覆盖”。
坚持线上线下,促进交流“零距离”。为让代表联络站成为代表和选民24小时沟通的有效平台,该镇人大在每个联络站外悬挂人大代表信箱,信箱旁放置了专门印制的人大代表特殊信封和签字笔,此举获得的选民一致好评。“现在提意见方便呢,我要为代表点个赞!”大丰区草庙镇四灶村村民许明俊指着代表信箱自豪地说。为让选民更快速有效反映问题,该镇人大鼓励每一位人大代表建立自己选区的微信群,通过选民随手拍,将情况准确及时反映给人大代表。石伟是新东村年轻的种植大户,今年30岁,在该镇的土地流转中承包了5000多亩土地。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在区、镇两级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张津的选民微信群内的聊天记录,“你看,我把老竹港河淤塞情况拍下来,放到群里,张主席就立即回复了‘收到’”。除此之外,该镇人大为每一位人大代表印制民情联系卡,卡片上清晰地标注好代表的姓名、联系电话和职务,要求代表走访一户、留下联系卡一张,已发放联系卡6000余张,选民通过联系卡反映意见72条。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为群众构建起全天候与代表沟通联系的渠道,促进代表与选民联系规范化、便捷化。
固定接待机制,确保“建管用”实效。草庙镇人大利用“代表联络站”平台,组织代表参加接待选民活动,将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选民接待日”,通过提前5天张贴公告宣传,让选民群众广泛知晓。11个代表联络站坚持“每季一次”开展接待活动,现均已开展3次代表接待日活动,参加接待日的代表累计达104人次,共接待选民353人,现场解答处理问题56件,转交民调治保处理32件,提交政府部门处理121件,代表接待选民已实现常态化。在接待中,代表们对有能力现场答复的立即答复,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首次选民接待日中,草庙居委会陈洪庆选民冒雨来到草居联络站反映问题,原来轧花厂厂区西围墙因连日来的大雨冲刷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而轧花厂围墙外的那条路正是通往镇中心幼儿园的道路之一,镇人大代表、草庙居委会主任陈学宽负责当天的接待工作,听到选民反映后,立即安排人员现场查看,及时修补加固,消除了安全隐患。对不能现场处理的个性问题,如父母赡养、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代表们会详细了解情况,记录在册,第一时间转交民调治保处理。圩东村马红宽和杨德有两人因田地界址发生矛盾,多年来两户人家争吵不断。选民接待日当天,圩东村朱盛红代表接待了来访的两人,通过疏导和劝慰平复了双方激动的情绪,朱盛红代表详细记录了选民诉求,转交民调治保处理。三天后,多年的界址纠纷得到解决,马红宽逢人便说自己见识了代表速度,办事效率太高了。对于一些不能现场答复的共性问题,代表在认真调研走访后,形成代表意见提交镇人大主席团和区人大常委会。东竖河大桥位于草庙镇和万盈镇交界处,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因与各项政策不符合,多年来一直无法修建,群众反响较大。北灶联络站代表在听取了选民们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走访调研,形成闭会期间代表意见提交区人大。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努力下,一座30米长的新桥跨越在东竖河上,成功解决百姓出行难题,受到两镇百姓的一致称赞,架起了代表和选民的“连心桥”。
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人大办 王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