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150亩‘头痛田’在刘代表的帮助下全好了,再也不怕水放不出了。”这是今年春节期间,大丰区草堰镇合新村五组杨明锁告诉亲朋好友的第一句话。
“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尺麦怕寸水”。小麦、油菜拔节后根系活力下降,遇雨受渍后根系恢复能力很差,对后期产量影响很大。虽然都有内三沟,但外三沟一丈不通,万丈无用。一家一户,你挖他不挖,或者是挖深挖浅,都会影响积水的排灌。小户困难,大户更“头痛”。他们都是通过流转租赁经营的田块,绝大多数是农户不想种、不好种的“边远田”、“实心田”。要路路不好走,要水水不好灌,不要水时,水又不好排。去年才种了一年的杨明锁就是其中之一。春季长的麦子,雨水多了,田间积水排不出、涝渍降不下;秋季长的稻子,“塞心渠”、“毛草荒”,水灌不进,尽管放水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有部分田块因缺水而减产。
在当前“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中,该镇人大代表刘金龙等,积极响应号召,利用春节前后,到选区选民中调查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努力帮助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当跑到新种田大户杨明锁田头时,发现该老板愁眉苦脸,哀声叹气。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田里的水排不出,灌不进,‘头痛’。而当时与村里签订合同时,又没有提出,如果自己开挖,不仅需要大量费用,而且会影响四周其他农户的作物及利益,无法协调。刘代表写在本上,记在心里,又到其他几个大户中看了看,结果同样发现了类似问题。为此,他向合新村人大代表联络小组提出了“关于集体集中统一疏浚外三沟的建议”,得到了人大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迅速在问题最突出的该村五组种田大户杨明锁家开始实施了,从而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到3月1日,该村已完成疏浚18总、20总中沟2条,小沟11条段,完成总土方量3万多方,工程施工的5台挖掘机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