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镇人大代表走访活动纪实
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为认真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今年以来,刘庄镇人大主席团认真组织全镇区、镇人大代表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诉求,以大落实切实提高富民惠民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
让低收入农户脱贫更精准
“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个不落”是习总书记对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要求。人大代表在大走访中了解到竞赛村二组12岁的黄亚洲,父亲因交通事故死亡,母亲改嫁。在刘庄小学读五年级的小黄与身患残疾的爷爷和年逾七旬的奶奶一起生活,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村里已为该户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并列入低收入户进行帮扶,但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且身患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无其他收入来源,小黄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如何解决成了爷爷奶奶的一块心病。镇人大代表,大丰精鑫机械厂老总黄军龙当即承诺,从今年起,小黄的一切学业费用全部由他承担,直至大学毕业。小黄的爷爷奶奶听到这个喜讯后感激不已,紧紧握着黄总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
东联村五组女青年智月容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因患癌症病故。这个家庭因为母亲住院化疗从而负债10多万元。今年小智高考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全家既喜又忧。喜的是孩子这几年辛勤耕读没有白费,终于学业有成,而忧的是家中贫寒,经济困难,孩子的报名费用无法解决。镇人大代表周红在大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将此情况汇报镇、区关工委,及时向扬子晚报阳光助学工程提出申请,得到了5000元的助学捐款,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让边远的村民同享政策带来的成果
友谊村五组是一个边远的村民小组,与大中镇的八灶村及新丰镇的大达村毗邻。由于通榆河的开挖及扩宽疏浚,将这个村民小组切割在通榆河东,原来村民到村到镇以渡船过河,还算方便,后交通部门为了安全起见,渡船被撤,河面又无桥梁,造成了群众出行的困难。通榆河开挖30多年过去了,由于交通极其不便,整个村民小组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道,大型农用机械进出难,农民收获一季时,需一袋一袋从田头把粮食扛到拖车拉回家,加之该组的坑地较多,耕地高低落差太大,排灌不畅,农作的产量低下,群众反响强烈。针对这一情况,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支部村委会积极向区国土部门申报了土地复垦项目,投入资金为该村民小组新建了2.5公里的水泥路,电灌站和硬质渠道,使该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在大走访中,部分区、镇人大代表深入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群众对镇、村两级党组织为该组兴办的实事表示满意,但也提出想把承包地流转的愿望,大丰高铁站规划与该组相邻,应抢抓机遇发展二、三产业,致富农民。代表们将群众的这一愿望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镇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区人大代表、时任镇长朱晓春及时与区人大代表、江苏金色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宣山进行沟通并实地进行调研勘察,王宣山当场拍板,同意全组整体面积全部流转作为公司水稻制种基地。土地流转后,承包户每亩每年可获得95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一部分劳力可就地就近帮基地制种做临工,大部分劳力可一门心思走出田头,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兴业创业增收致富。村里通过土地复垦,填埋沟塘,土地增减挂钩计渗溢耕地36亩,利用耕地占用平衡补充项目,通过省国土厅土地交易平台挂牌上市,村集体获得337.2万元的收益,增加了村级收入,增强了为民兴办实事的能力。
让兴办项目成为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新时期的历史责任和重大担当。区人大代表,胜利村党总支书记季自标带头投资创业,兴办了个体织布厂,拥有剑杆织布机16台,年获利3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发展织布厂13家,条桶厂2家,粮食收购企业3家,现代化的炕孵企业1家。为300多个富余劳动力安置了就业岗位,每年为国家创税200多万元。他在抓好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全村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积极引导,全村发展“一户一棚”大棚蔬菜200多亩,特种水产养殖户11户,养殖面积450多亩,培植畜禽规模养殖户30多户,新发展电子商务1家,今年上半年网上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如今胜利村的农民做到能工则工,能农则农,能商则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钱赚。
镇人大代表、龙心村村主任杨卫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带头创业,创办了出口工艺品加工厂,并在本村及云溪居委会设立了33个加工点,附近上了年纪的妇女劳力都可以从事这个行业,谋求到新的就业岗位。每月可获得1000多元的加工收入,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平台。
盐城市人大代表、民主村党总支书记季勇,今年带领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领办了500亩设施生态果蔬基地,生产的各种特色西瓜,甜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近,他们又与金色农业工作衔接,争取了该公司的项目投入,在今年秋播前新增设施种植面积800亩,示范带动周边村组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
在大走访中,人大代表们一方面大力宣传创业富民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深入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并与所在村党员干部一道,研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明确帮扶目标,确保被帮扶对象如期脱贫,共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