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33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及交通重点工程决战“十二五”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全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健康管理内涵不断丰富,多层次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健康服务产业不断状大,健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会议认为,“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重点工程项目多、投入大、成效显著,对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提升大丰区域竞争力、促进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等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为进一步做好上述工作,会议建议:
一、关于全市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
1、加大宣传,充分认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加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宣传力度,充分认识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是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举措,切实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及监管方面的职责,及时将健康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明确目标,积极探索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新途径。要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工程,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举办资源短缺的专科医院,大力发展专业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大幅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加大财政扶持,广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服务协作机制,逐步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全民体育健身,以及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提高群众预防保健和健身意识,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努力形成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3、强化保障,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要素。统筹制定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加强规划布局,在城乡新建居住区、社区要切实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加大财政和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将社会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充分发挥税收、价格的调节作用,减免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医疗服务领域开放力度,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的限制。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公共健康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强化对健康卫生产品监测,加强产销流通环节监管,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关于全市交通重点工程决战“十二五”工作
1、瞄准目标,加快推进,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是市政府改善民生、带动沿海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社会关注度高,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要对规划中的重点工程认真梳理,紧盯既定目标,确保未尽工程圆满完成。同时,要认真研究中央和江苏省的相关政策调整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科学做好下一轮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新长铁路改造要时刻跟踪,及时掌握政策规划的调整情况,同时要与大丰港铁路支线的建设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尽量争取对大丰最有利的方案。
2、进一步重视市镇公路、农村道路的建设、完善、提升。科学规划交通线路,充分发挥交通干线对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带动作用。省道351要充分考虑对沿线乡镇的拉动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方案的完善,使公路走向更有利于带动乡镇发展。明确部门和乡镇在农村各级道路建管中的职责,完善市镇公路、农村道路的建设、养护、管理体系,建立职责明晰的交通运输建管机制。积极推行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库制度,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有计划的进行建设,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交通运输体系。
3、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统筹力度,管控资金运作。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债务压力艰巨,并且还将有高速公路工程、省道351、新长铁路复线改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资金,在现行交通建设补助政策下,地方政府配套压力很大。为此,市政府要综合把控,统筹协调市财政、市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职能,在做好向上争取的同时,建立明确的市镇财政分级投入机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投资机制,稳定筹资渠道,防范债务风险,确保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健康可持续。
主持:吴家祥
出席:吴家祥 江志坚 夏继永 王周斌
列席:陈桂官 夏 寅 曹 震 周 健 黄 静
王连军 黄 艳 王海滨 杨海慧 李 勇
夏萍娟
石根美 石玉军 施茂盛 朱海东 陈新明
徐向东 王国平 陶炳生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环资工委 整理
2014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