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请2010年7月23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
市财政局局长 陶培华
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本次常委会提出2009年市本级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财政收入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市本级2009年财政总收入预算为93660万元(不含基金),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68800万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受部分增收因素的影响,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批准,市本级2009年财政总收入预算调整为112060万元,其中一般收入预算调整为80205万元。
2009年,市本级完成财政总收入102266万元(不含基金),完成调整预算的91.26%,比上年增收20439万元,增长24.98%,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118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1.21%,比上年增收20627万元,增长34.06%。
二、财政支出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市本级2009年财政一般支出预算为125282万元,预算执行过程中,新增支出23490万元,省下达专款指标55276万元,上年结转指标11632万元,市本级全年一般支出预算调整为215680万元。
2009年,市本级实现一般预算支出190302万元,占调整预算的88.23%,比上年增支32581万元,增长20.66%,其中:教育支出32937万元,同口径增长14.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07万元,同比增长10.79%;医疗卫生支出12667万元,同比增长22.92%;农林水事务支出36351万元,同比增长22.66%。
三、财政平衡情况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市本级体制分成财力为135694万元,加上上年结余结转资金 11651万元、省下达专款55276万元、调入资金2715万元、省转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500万元,当年一般预算总财力为208836万元;2009年市本级财政支出为190302万元,一般预算结余结转下年支出18534万元。
四、财政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和市政协帮助指导下,全市上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狠抓“保增长、促发展”关键措施的落实,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财政工作目标。
(一)重抓财政收入,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市经济仍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日渐稳固的发展基础,产业承接步伐加快、适应性调控措施及时有效,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市财税部门动态监控分析,适时前瞻预测,确保依法征管,圆满完成了全年预算收入任务。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达132880万元,增幅达32.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4.39个百分点。全市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镇镇超千万,新增新丰镇、西团镇财政总收入超亿元。一是强化税收征管。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税源管理,改进税收征管方式,堵塞征管漏洞,挖掘征收潜力,依法足额征税,有效提高了税收质量和效率。二是狠抓非税收入。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入收缴行为,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积极培育财源。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以来自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税收收入新的增长点,增强对财税增收的支撑力。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转变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围绕全年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扩内需增后劲,抓产业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一是围绕扩大内需实施项目,加大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力度。争取中央投资共四批31个项目,总投资7.82亿元,已争取资金1.37亿元,本级配套1.03亿元。二是围绕产业发展重点进行扶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八项措施》、《大丰市培植规模企业十项政策措施》和《大丰市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试行办法》等文件,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共申报项目38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8600万元。市财政安排企业发展补助资金4800万元,用于企业技改贴息、项目配套等各类补助。四是抓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鼓励支持发展区域经济。全力支持大丰港二期十万吨码头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大力支持城东新区、经济开发区、港口经济区、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五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乡镇“两化”建设的支持,全年共拨付“两化”建设资金1720万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镇村经济发展后劲。
(三)坚持以人为本,多种举措推进社会事业。
大力调整支出结构,注重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在苏北首家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2009年全市财政对民生投入达10.5亿元,比上年增幅 22.5%。一是加大教育投入。2009年共安排教育支出3293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2 %。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认真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建立中小学校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强化卫生建设。2009年共安排卫生支出 12667万元,比上年增长22.92%。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实施重大传染病免费救治,提升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医疗技能,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全部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让广大农民得益,全市共有46.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扩面,进一步完善了医疗救助政策,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2009年共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07万元,比上年增长10.79%。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安排财政性资金1492万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万平方米,解决了520户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继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落实重残人员生活救助政策,全市共有4358名重残人员享受了政策补助;16438名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标准得到提高,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929万元;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100元、2200元,五保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帮扶三峡移民开展危旧住房改造,投入180万元资金,资助全市121户困难移民改善了居住条件;通过实施“镇管市补”的政策, 解决了1832名大集体老职工、6200多名乡镇企业老职工和685名退职村组干部的养老保障。四是服务“三农”工作。2009年共拨付“三农”资金36351万元,比上年增长22.66%。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实施竹港闸下迁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县乡河道疏浚和沟塘整治工程。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及时拨付支农惠农政策补助资金,积极做好农村危桥整治“乡间彩虹”工程,认真实施“家电下乡”,确保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追加支出,努力节省开支。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控制人、车、会议、接待等一般性经费的增长,加强项目审核,减少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
(四)大胆改革创新,规范运行提升管理效益。
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强化监督规范运行,以深化改革提升效益,围绕科学化、精细化,创新财政管理体制。一是财政改革纵深扩面。狠抓部门预算管理,合理定员定额,规范项目预算,通过部门预算对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阻断“小金库”等资金违规使用问题的发生。以加强国库财政资金管理为重点,继续完善市级部门单位收付改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有效融合,实现部门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镇财市管”改革。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强化地方政府债务清查和融资贷款管理,有效规避防止财政风险。二是强化管理提升效益。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按照“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原则,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构建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结合财政监督检查新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绩效最大化。三是依法理财优化环境。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建设法治财政。加强财政执法责任制建设,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努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发展环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点税源企业规模还不大,税收贡献率低;财政收入税收比重还不高,收入结构有待优化;镇级经济发展还不快,对市财政依赖性强;少数单位财经法规意识淡薄,财政监督管理仍需继续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需要完善,防范债务风险的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意义重大。我们将围绕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抬高财政收入目标定位,全力争先,奋力作为,确保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于盐城市平均水平,高于周边地区,总量走在盐城前列。紧紧依靠市委的坚强领导,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始终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各项民生支出为工作重点,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苏北争第一,融入大上海,奋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