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丰人大 >> 监督视窗 >> 专项工作 >> 正文
 
 

关于全区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摘要)

大丰人大政府信息网·(2016/6/3 14:41:12)·专项工作

——2016年5月27日在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7次会议上

区滩涂海洋与渔业局

 

一、滩涂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我区境内海岸线长112公里,海岸线外海域总面积727万亩,滩涂面积127.59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12%,其中潮间带约40万亩,潮上带约28万亩。根据《2015年盐城市海域岸线岸滩变化监测报告》,去年,我区淤长岸段为71.87公里,淤涨岸段的平均向海淤涨约110米,淤长面积约1.2万亩。滩涂资源成为我区最大的土地后备资源和重要的经济极,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1、策应沿海开发战略,强化组织推进,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近年来,我区滩涂开发利用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服务沿海,‘两海’齐抓”等工作部署,先后编制了《大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大丰港“十三五”发展规划》、《大丰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等,不断提高全区滩涂开发利用科学化水平。目前,正在利用省海洋局海洋功能区划中期修编的机会,进一步强化对我区海洋功能的定位,力争使新的功能区划成为引领我区海洋经济“十三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推动码头建设。积极强化滩涂码头岸线资源的合理使用,科学论证,科学决策,为推动大丰港尽早建成亿吨码头提供条件。“十二五”期间,大丰港共建成集装箱、通用、石化、滚装等生产性泊位17个,2015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集装箱20万TEU。已开通国际国内集装箱班轮航线9条,班轮密度达44班/月。三是促进项目落户。注重将滩涂资源优势化成经济优势,为港区重大项目落户提供了土地资源先后申报大丰港海王二号区域建设用海1.55万亩、北片区区域建设用海0.88万亩目前,博汇纸业、联鑫钢铁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已建成投产,创诺医药、明月海藻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龙源海上风电、华能海上风电项目等一批用海项目正在审批中,世界首台套兆瓦级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建成投产,首台套出口印尼成套设备已成功交运。海洋世界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全国首届海洋博览会、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等活动,2015年蓝色旅游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6亿元。四是强化服务沿海。坚持倾情服务沿海的理念,主要领导带头跑部进京,为港区重大项目的落户和审批争取政策、争取支持。去年,深水航道期工程临时倾倒区获国家海洋局批准,海王一号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王三号农业围垦项目均已报至国家海洋局待批,大丰港达标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已通过省海洋局专家评审,目前正委托盐城市海洋局组织公开听证。

2、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整合滩涂资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条件。

一是规范化管理2010年,我区采取了“政府主导、收归国有、统一管理、发挥效益”的方略,通过大力度地清理整顿,将驻丰沪属、省属农场和大丰港区范围之外,分散在多个部门、单位和个人手中的约40万亩滩涂海域资源,统一收回由港区管委会和大丰沿海开发集团开发管理,其中五号井至新王港闸之间由港区管委会负责管理;从斗龙港往南至五号井、新王港闸往南至川东闸由沿海开发集团管理。目前,沿海滩涂由港区开发管理的面积约12万亩,沿海开发集团开发管理的面积约28万亩。二是市场化运作滩涂资源整合到位以后,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开发转变。滩涂发包价格由过去的100多元/亩上升到现在的1000元/亩左右,竹川垦区东方绿洲标准化鱼塘发包价高达1620元/亩。沿海开发集团每年实现经营收入1.5亿元、上缴财政3000多万元东沙海域通过市场化流转,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工作,目前,全市60%的养殖海域实现市场化配置,出让均价是行政审批价格的2.4倍,最大程度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三是整体化推进。充分发挥港区和大丰沿海开发集团国有资金的杠杆作用,对全区滩涂开发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建设了东方绿洲、华丰农场、中路港等一批滩涂现代农业基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池塘19万亩,建成一批连片现代高效淡水养殖基地,稻麦良种繁殖基地及绿色无公害种植业生产基地。今年,沿海开发集团还计划投资6700万元,力争建成全国一流、全省最大的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全面提升水产品的养殖质量和层次。

3、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精心实施项目,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拓展空间。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是提高沿海滩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集中连片规划布局。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在228省道沿线、海堤沿线规划建设滩涂开发项目,不断扩大集中连片项目区规模。已建成竹川垦区东方绿洲、王竹垦区华丰农场个3万亩集中连片项目区。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区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滩涂垦区配套项目9个,其中2011--2012年重点实施“东方绿洲高标准种植、养殖基地项目”;2013年重点实施“中路港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2014--2015年重点实施“斗龙垦区高效渔业养殖基地项目共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1.43亿元,其中财政投资4965万元,配套滩涂面积7.1万亩。另外,还有7个滩涂垦区配套项目已进入“十三五”滩涂垦区建设项目库。是发展沿海特色产业。围绕发展设施农业、盐土农业、高效现代渔业等沿海特色产业,加大建设培育力度,努力推动滩涂开发转型升级,目前已建成盐土大地耐盐苗木和海水蔬菜生产基地6000亩,建成东方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植、养殖基地3万亩。

4、突出科技创新,强化平台建设,为滩涂综合开发提供智力源泉。

按照“建平台、创品牌、引人才”的工作思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滩涂开发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一是搭建平台。建成江苏沿海首家海洋产业研究院,国家生化工程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紫菜种苗繁育中心成功入驻,与国家海洋局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合作的生物疫苗项目进入中试阶段,与中科院合作的藻蓝蛋白项目完成小试、盐土植物产业扩繁基地建成使用,为我区滩涂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二是创建品牌。海洋生物产业园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水淡化园建成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大丰港蓝色旅游公司建成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东方绿洲建成江苏省现代渔业示范园,斗龙港村被评为省级现代渔业示范村。宝龙集团生产的“宝龙”牌整肢龙虾和虾仁产品获得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为“10+10”互认地理标志产品,盐城海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大丰东沙牌紫菜获得国家地理产品标志。三是招引人才。围绕沿海开发,大力实施人才招引计划,建设了江苏沿海海外人才交流中心,先进引进海洋科技、海水淡化、风力发电等临港产业专业人才上千名,其中院士6名,研发团队12个、高级研发人员近50人,为全区的沿海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

1、滩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问题。我区境内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在沿海,其中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7万亩,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区海域管辖范围内的面积有105.9万亩,核心区面积14.7万亩、缓冲区面积21.8万亩、实验区面积69.4万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实现滩涂开发与生态文明保护两促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2、我区海洋环境灾害不容乐观。根据《江苏省2015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浅滩生态监控显示,我区的滩涂植被、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状况尚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岸线的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程度较为严重。如海王三号地段,约有4.5公里左右的岸线属于低标准匡围,一方面给海水入侵带便利,另一方面也是全区海堤唯一不达标的缺口段面,成为防汛抗台的重要隐患。

3、滩涂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区滩涂养殖模式虽然已经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尚未根本转变,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养殖品种单一。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品种仍然占据主要份额,其中淡水养殖仍以异育银鲫为主,占整个养殖面积的70%,尤其是近年来,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鱼病频发,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较重的打击。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全区水产养殖加工业以小龙虾、紫菜、泥螺等为主,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1家,仅有宝龙集团是国家龙头企业。虽然去年宝龙集团开发了螃蟹冷冻加工新产品,但仍未改变我区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长、产业层次不高的本现状。三是品牌产品较少。目前,全区仅有宝龙龙虾为欧盟官方地理标志产品,东沙紫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与我区作为养殖大区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优化沿海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用更高的标准来布局沿海开发产业,用更新的要求来发挥资源优势,用更宽的视野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努力建设江苏沿海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走廊。大力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围绕“壮大临港重特大产业、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大育强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在产业集聚转型上求突破。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新兴产业转型引领为关键,引导发展海洋生物、海水淡化、蓝色旅游等重点产业。依托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为平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真正实现滩涂开发的乘法效应。

二是加快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按照盐城沿海百万亩现代渔业产业带发展规划的要求,推进国家中心渔港建设,着力打造东沙养殖基地、滩涂湿地观光及海上休闲渔业基地,努力建设228国道高效养殖特色产业带,2016年新增设施渔业面积3万亩,改造标准化池塘2万亩。切实加强水产品抽样检查力度,健全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安全监管体系,提升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渔业“接二连三”工程,扶持发展紫菜深加工、宝龙龙虾等特色产业,大力鼓励发展南美白对虾、淡水小龙虾等特色高效渔业品种,试点推广池塘工厂化生态养殖系统建设,打造东方绿洲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促进渔业绿色转型,确保今年建成生态健康养殖面积1.6万亩。

三是强化海域综合服务管理。服务沿海开发重大项目用海需求,积极与国家海洋局、省海洋局沟通对接,认真做好海王一号、海王三号等重大项目用海服务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审批。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以养殖用海执法检查工作为重点,加大对破坏海洋环境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工业用海区、港口码头用海区、农业围垦区等用海项目监管,加强区域用海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深入推进海域市场化运作,深入推行养殖用海使用权招标制度,出台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实施办法,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大海域金征收力度,确保海域使用金应收尽收。进一步深化海域直通车制度试点,拓宽用海项目融资渠道。

四是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确保符合全省海洋功能区划,并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相衔接,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组织实施“海盾”、“碧海”等专项行动,用最有力的手段保护好海洋资源。建立海洋环境动态测报体系、陆海联动机制、海洋环境保护联席制度,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全覆盖,用最现实的办法强化海洋环境监管。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 文章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498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丰区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0907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