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
大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人才引培和就业服务工作的组织力度,统筹做好就业服务、创业引导、高层次人才引进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为“建设新大丰、发展上台阶”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人才招引工作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环境凝聚人才,以事业造就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全力打造江苏沿海开发人才新高地。荣获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在全省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苏北第1位。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13.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65万人、高技能人才2.5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2万人。其中,全市高层次人才680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560人、海归留学人员431人。
1、坚持合力推进,集聚高端人才。一是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的组织化水平。按照“建平台、创品牌、引人才、聚产业”的总体思路,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全力提升“第一资源”工作组织化力度,高层次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还入选省“双创计划” 20人、省“博士计划” 15人、省“333工程”10人、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7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全市共引进外籍院士2人、两院院士15人、“千人计划”专家12人、“双创”领军人才268人。二是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按照不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三年内市财政每月发放500-3000元的生活和住房补贴。在盐城首家对企业引才给予住房和生活补贴,对柔性引进海外人才的用人单位,市财政根据实际支付报酬给予补助。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20-100万元的市财政配套资助,目前共资助3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390万元。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人才活动。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大连海创周、广州留交会、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国际性人才交流活动,吸引高端人才项目落户沿海。连续六年组织优秀企业开展“985、211”高校“大丰市优秀企业高校行”活动,引进名校优生。
2、坚持高端引领,助推产业发展。一是聚焦“千人计划”。 引导企业发挥引才主体作用,自主申报“千人计划”4人。在盐城率先取得国家“千人计划”零的突破,2013年江苏多为公司引进美国US公司马瑟博士担任技术总监,成功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2014年,鼎晟阀门公司引进的英国专家马丁先生,再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我市入选“千人计划”人数列盐城第一。二是坚持面向海外。不断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推动进一步对外开放开发。大力实施“15351英才计划”,连续两年分别赴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招才引智,在盐城首家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目前海外人才工作站已达9家。三是突出接轨上海人才。加强与上海人才市场的合作,设立了大丰(上海)人才工作站,派专人驻点工作。与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优秀高校共建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在人才输送和培养上建立全面合作。
3、坚持环境建设,打造创业高地。一是搭建政产学研平台。全市建立政产学研联合体4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基地25个,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二是打造一流创业孵化器。建成孵化面积4万平方米的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大丰市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高新区国际软件园建成省级软件产业园,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被认定为全国县级唯一的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盐土大地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新能源淡化海水产业园建成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区,省“海智工作基地”申报建成。三是全力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出台《大丰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实施办法》,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十个一”服务保障机制。投资10亿元,在港区、开发区和城东新区建成人才公寓1369套。
4、坚持高端培育,提升人才素质。一是着力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组织科技企业家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浙江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培训学习,组织上市公司企业负责人参加长江商学院、南京大学EMBA学习。森威集团杨进等7人入选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并被聘为省“产业教授”。二是着力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选派优秀年轻科级干部赴新加坡学习培训6期139人。举办科级干部中浦院轮训班20期1110人次。开设“每月一课”周末讲堂58讲,参学人数达7万多人次。三是着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通过组织“高技能人才大赛”、“名师结对”等活动,培育了一大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依托青岛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丰教学点,“订单式”培养了临港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们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完善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和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充分就业、素质就业、体面就业。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其中2014年登记失业率为1.91%,创历史新低,确保了全市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
1、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一是健全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全市12个镇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人社工作机构,并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二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在全市推行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和创业服务等“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四项制度”,将就业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及时、优质的就业服务。推进“就业110”服务中心的建设,向就业困难人员和招工困难的企业提供就业“一条龙”服务。三是提升城乡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市人力资源市场达四星标准,市镇村实现信息联网,就业E图实时更新,建成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
2、建成省级创业型城市,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积极推进创业载体建设。建成省级创业载体3个、盐城市级创业载体4个,建成特色创业园区12个。另外,东方1号创业产业园、市劳动就业管理处培训中心正申报省级创业载体,今年有望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强创业培训。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全民创业培训中心,成功举办5期SYB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训4792人次,培植创业典型100人。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创业。专门成立创业银行支持创业,是全省首家全民创业专营金融机构,发放创业贷款4186万元,服务各类创业主体120户。市人社局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48万元,扶持616人成功创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就业创业,2014年发放社保补贴1511.6万元。
3、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接,不断拓宽就业空间。一是精心组织周五劳务集市和专场招聘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免费在市人力资源市场搭建求职者与企业交流平台,确保每周都有一场招聘活动,重点产业、园区招聘活动随时提供。去年,周五劳务集市共协助412家企业招收员工5689人,举办机械企业、化工行业专场招聘14场,招工6100多人。二是紧扣重要节点举办招聘活动。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节契机,举办新春用工招聘月系列活动,吸引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在“3.8”妇女节、“5.1”劳动节、“10.1”国庆节都举办大型专场招聘活动。从近年情况来看,效果较好。三是开展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援助活动。在行业规模企业设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20个。设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援助窗口,向大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咨询、就业创业等服务。2014年应届大学生实名调查登记录入率100%,就业率达98%。
4、加强职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一是持续推进蓝领高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蓝领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6个省级定点培训机构作用,大力组织蓝领人才“336”计划。按年度组织开展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家庭服务业技能大赛活动等,全力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二是推进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送培训进镇村和“每月一班”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无论是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还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不分城乡,机会均等。三是释放政策效能,鼓励参加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初级技能培训,一律免费;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获证的按初、中、高级给予奖补,由市财政直接打入“一卡通”,极大地调动了参训人员的积极性。
三、人才和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数量、领军型人才的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均有一定差距,高新科技人才、国际金融和贸易人才、跨国经营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具有世界眼光、精通国际语言和事务、能够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尖端人才更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在人才总量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使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相对短缺。
2、人才动力激发不够。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从更多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将从依赖劳动力低成本“洼地”转向借力人才智力“高地”。如何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流动、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对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高技能队伍至关重要。
3、就业形势缓中趋紧。新常态下,我市就业的总量性、阶段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逐年攀升,加剧了就业竞争;企业改制扫尾、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裁员,将形成批量性失业;高校毕业生供求不匹配、新特产业熟练工短缺、在岗职工技能老化等机构新矛盾进一步显现。
4、创业氛围不够浓烈。我市虽然成功创建的省级创业型城市,但是我们创业的量体偏小、业态偏窄、人数偏少,这对我们打牢基础,争创国家级牌子带来了较大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鼓励力度,加大支持力度。
5、人力资源培训相对滞后。近年来,在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培训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培训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的现象,一些劳动者特别是部分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愿望不高,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社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充分研究新常态可能带来的新变化、新业态、新模式,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准确把握人才和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人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服务转型升级,抬高人才和就业工作目标定位。一是精心组织“616”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以“大规模、普惠制、集成化”为原则,以更大力度招引人才,以政策激励为导向,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从2015年起到2017年,每年引进6300名大学生(其中全日制本科以上不低于50%)、1000名专门人才、60名领军人才。通过实施“616计划”,实现促进就业创业、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的多重效应,形成“重才爱才、纳才用才”的良性机制,厚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土壤,全面推动人才荟萃、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积极推动人才区域竞争力再进位,人才工作整体实力领跑苏北、赶超苏中、跻身苏南、争先全省。二是全力以赴促进充分就业。一方面加强“两个创建”工作,推进省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和省充分转移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实现有就业愿望的各类人员有业可就。另一方面,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用工情况,加强企业的点对点服务,高频率组织招聘会增加劳企业对接机会,取保企业有岗即有人。三是积极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总结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台账资料,提高创建水平。提升创业基地孵化水平,加大4个盐城市级创业载体建设,组织东方1号创业产业园、劳动就业管理处培训中心申报省级创业载体。继续推进扶持政策的落实,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妇女等群体创业扶持力度,力争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年内取得较大突破。
2、突出工作重点,加大人才和就业工作组织力度。一是加大海外人才招引。加强国外智力基地建设,依托海外人才工作站,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政策,举办“百名海外博士大丰行”系列等海外人才项目对接活动,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大连海创周”、“广州留交会”、“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人才交流活动,招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户。力争今年引进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外籍院士、5名“千人计划”专家、30名海外高端人才,力争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各1 名、省“双创计划”和“博士计划”各3 名、省“六大人才高峰”2 名。二是组织实施“222”用工服务计划。年内新增人力资源企业20家,其中引进在国内有影响的3家以上。与省内外20所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适应新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引进技能型人才。在外省建立20个劳务合作基地,输入我市产业发展紧缺的劳动力。三是打造创业服务系统升级版。认真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创新机制推进创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以政策“利好”吸引劳动者创业,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春蕾”行动、返乡创业“春晖”行动、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春雨”行动,重点扶持发展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创业和农业创业等创业业态。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导师计划”,探索建立海外留学回丰创业人才扶持机制,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打造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培育创业文化。
3、强化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和就业工作保障水平。一是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市人才服务中心、市人力资源市场、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村级人社工作平台,打造政策集成、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人才和就业综合服务体系,按照市、镇(区)、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原则,建设一网宣传、一线接听、一站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求职创业、项目申报、融资介绍、户口落地等全过程服务。二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按四星级标准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企业的集聚,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改善就业创业的环境。三是优化高层次人才来丰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以高端的平台凝聚人才,年内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完善落实《大丰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实施办法》,以贴心的服务感召人才。以良好的氛围激励人才,完善领导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表彰资助 “双创”领军人才,加大对各类人才先进典型宣传力度,着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