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大丰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提出的要求,全区上下坚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抓手,积极突破当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配置优的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导向
1.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半年多来,我区先后在《大丰日报》、政府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开展我区企业技术进步典型事例宣传报道81篇次,涉及企业29家,大丰电视台《大丰新闻》栏目共采用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宣传报道63篇。10月26日,在《大丰日报》开辟专版对我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进行了专题宣传。
2.搭建平台开展宣传。我委向省经信委争取了30万元专项资金,区财政相应予以配套,从今年5月份开始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工业云平台、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拟通过平台常态化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成功经验等,为我区企业提供技术进步在线服务。目前,平台建设方案已认证、建设资金已到位、招标工作已完成,预计年内能够上线运行。
3.系统上下扎实宣传。将《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政策意见编印成册,已向企业和工业条线工作人员发放600多册;通过会议、文件等方式向各镇(区)工业条线工作人员及企业宣传企业技术进步的法规、政策;同时,通过丰东、森威等技术进步做的较好的企业,进行现身说法鼓励更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二、推动政策落地,激发创新动力
1.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今年来,我委已累计向上争取扶持资金1500多万元,帮助正大丰海、森威精锻等企业创建“科技小巨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等省级以上品牌9个;组织上海岩棉、理研精密铸造、博敏电子等3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森威精锻、丰泰流体等8家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类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其中丰东热处理“无人化智能热处理工厂”作为我省唯一制造企业入选项目通过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认定,目前先期补助资金200万元已到账。
2.跟踪研究最新政策。组织业务骨干跟踪研究、吃准吃透中央、省、盐城市在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的政策精神,定期安排熟悉政策业务的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的分赴基层、企业一线,对国家、省、盐城及我区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认真进行宣讲、解读、辅导,让更多的企业了解政策精神,让更多的企业参与项目、资金申报,力争有尽可能多的企业、项目挤进国家、省级项目资金盘子。
3.完善我区扶持政策。专门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着力降低政策门槛,增加奖励项目,扩大政策普惠面,全力加大对我区企业技术进步的奖励扶持力度,对企业年度生产设备购置额的奖励补助标准由原来的300万元降至现在的100万元,同时,对企业在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也都予以奖励扶持。今年对2014年全区技术改造兑现补助资金达1400多万元,受惠企业近30家。
4.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在科技政策落实上,已为科技型企业减免税收1.15亿元,科技创新券发放工作已落实资金123万元。1-9月份,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2.7亿元,同比增长2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5.4%,新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
三、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1.加快发展新产业。为推进新产业加快发展,我区排出60个新产业重点工程项目,专门出台意见,明确推进体系,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今年1-10月份,新能源装备、海洋生物、电子信息“2+1”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45.8亿元,同比增长31.1%,增幅高出全区规上工业18.2个百分点。
2.提档升级传统产业。通过采取技术改造、新上智能车间、创建平台(品牌)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企业做精做强,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1-10月份,经信系统共备案技改项目116项,同比增长176.19%,总投资74亿元,同比增长100.71%,其中85%以上的备案技改项目主体为传统产业;在今年新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传统产业占79%。
3.两化融合成效显著。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应用,目前,全区50%以上的规上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和协同化,建成了万达纺织、兄弟维生素等一批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规上企业信息化运用水平达80%,居全省上游、在苏北领先。今年,我区新申报省民营科技企业6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7家; 1-9月份,完成省高新技术产品申报94个,已获认定18个。共申请专利226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66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214件;授权专利142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66件。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平台支撑
1.加大人才招引培训力度。先后到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985”、“211”高校开展“616”人才招聘活动;成功举办江苏大丰(上海)招才引智推介会、夏季沿海人才智力交流大会、金秋促进就业创业暨服务企业“616”人才引进专场招聘会;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区专门设置展位,组团参加深圳第十三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1-10月份,我区已引进专门人才852人、领军人才50人。强化企业蓝领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深入开展企业内技能评价,加大鉴定考证力度,全年全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取证达450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81人。
2.强化企业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集聚高端人才、加快技术进步夯实载体基础。今年以来,我区共组织申报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研发机构2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个,目前已公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研究生工作站1个,累计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20项。丰东股份“无人化智能热处理工厂”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制造业企业项目,在今年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认定;丰海、益科2家企业获得省级首台套认定。
3.推动政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强化重点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与高校院所共同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研课题,以项目为纽带,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形式,今年已申报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2个,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五、健全服务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1.完善挂钩服务体系。在年初以文件明确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责任的基础上, 10月份,又对区四套班子、区直各部门、镇(区、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责任进行了再明确,印发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领导干部对口联系企业制度,共推企业技术进步。
2.全力化解资金制约。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切实帮扶暂时困难企业稳定发展的意见》,对已明确的100家暂时困难企业,从减缓缴费压力、发挥担保公司作用、加大财政“过桥”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全力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每季度开展“银企”对接家家到活动,突出满足科技型企业、技改项目的资金需求,1-10月份,我区制造业贷款达92.53亿元,比年初新增8.86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技改项目融资占三分之一以上。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创业信贷支持的实施办法》,设立“创业贷”、“科技贷”,用于扶持科技类、新产业类等创业项目的融资服务。鼓励金茂担保等融资平台向高科技企业、技改项目倾斜,截止目前,我区金茂担保公司已服务企业174家,在保余额达6亿元;金茂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过桥服务50余笔,累计提供过桥资金超8亿元。
3.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区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和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等系列专项服务,截至10月份,我区已申报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省级6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已获批,“东方一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已获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