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姓心贴心
作者:陈芳 曹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80 更新时间:2014/2/17 13:03:00

——大丰市人民法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纪实

 

近年来,江苏省大丰市人民法院不断强化与群众沟通联系工作机制,坚持司法贴近群众,司法服务群众,司法依靠群众,群众满意度和司法公信力得到显著提升,走出一条司法与群众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推行院长接待解民忧

2013年9月13日,大丰草庙镇的老周起个大早,他想去法院咨询一下有关赡养方面的问题。

来到大丰法院,老周做了简单的登记,直奔设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的院长接待室。原来,两天前,老周就电话预约了该院院长宋长琴。

“请你相信,我们会认真负责地对待你反映的问题,一周内给你答复。”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宋院长的解答入情入理,老周带着满意笑容离开法院。

这天是星期五,大丰法院“雷打不动”的院长接待日。据宋院长介绍,过去没有院长接待日,群众见领导难、反映问题难,造成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引发多起涉诉信访。为此,从2010年开始,该院着手推进周五院长接待日制度,每位院领导轮流接访,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绿色通道。

同时,为不断丰富完善院长接待机制,除了院领导外,该院又从全院90余名法官中挑选出资历深、经验丰富的12名专家法官参与每周五的院长接待,并将他们的照片、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上墙,切实为群众提供“专家式门诊服务”,前来咨询的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中选择。

“虽然我们把每周五定为院长接待日,但老百姓真有事情来找,院长办公室的门也是随时向群众敞开的。”宋长琴介绍道。

从不拒绝群众到访,到主动敞开大门倾听百姓诉求,大丰法院离群众的距离在一步步拉近。据不完全统计,院长接待日制度实施以来,该院共接待群众来访2600余人次,化解纠纷1000余件,有效地将矛盾纠纷止于源头。

创新服务机制保民需

2013年4月1日,星期一,是大丰法院驻村法官固定的进村走访日。当日,三龙镇前进村的驻村法官刚到工作室,就被几十名群众团团围住。“法官同志,我们种的棉花出现枯萎、死亡现象,卖肥料的人不肯赔钱怎么办?”

大家七嘴八舌说开来,法官慢慢弄清了事情原委:去年初春,几十户棉农购买同村村民陈某销售的“康苗”叶面肥料,使用不久后即出现了大面积的棉苗枯萎、死亡现象,农户损失很大。后经当地种植业事故鉴定办公室进行检验,结论是此种肥料在棉花苗床上使用不安全,造成棉苗正常生育进程受到影响。

事关群众利益,法官当即受理这起诉讼,指导群众先行固定相关证据,并委托鉴定机构对棉花育苗、移栽费用、棉苗延迟移栽造成的损失费用进行鉴定,并决定将审判地点选定在前进村村委会。

开庭当天,巡回审判点被闻讯赶来的200多名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在查明基本案情后,法官结合种子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告知肥料等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造成损失的,销售商应承担赔偿责任,销售商可再根据相关规定向生产商要求赔偿损失。最终,经过一天的公开审理,被告与棉农达成调解协议,赔偿原告人民币137850元。

群众工作是新形势下法院工作之根本,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司法为民的内在要求。为创新服务群众机制,今年以来,该院将青年法官全部挂钩派驻到乡镇,通过借助下乡巡回办案机会,组织青年干警深入乡镇,观摩基层司法干部现场调解,了解掌握鲜活的乡风民俗,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此外,该院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通网上巡回办案平台,方便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诉讼;并通过网上在线解答、QQ平台等,发布《巡回审判案例指引》、《农村常见纠纷法律知识问答》,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

力促诚信建设顺民意

民生案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法院审判更应合乎民意!近年来,该院以构建民生热点案件违法行为制裁与预警机制为抓手,不断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去年10月,在审理一起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时,承办法官发现有两家涉案建筑企业存在挂靠和违法分包等现象。为制止违法行为,该院及时将情况以《涉民生热点案件违法信息情况通报》形式向该市住建局进行了通报。后经调查证实,住建局根据工程审计总造价或工程合同造价分别给予两家公司相应处罚,并以《违法信息处理情况通报》附带《行政处罚决定书》形式向法院全面反馈该案办理情况。

这是该院首次启动民生热点案件违法行为联合制裁机制,在当地引起极大社会反响,为大丰建筑市场整治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该院专门成立“民生热点案件专业合议庭”,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案件当场立案,并加盖“涉民生热点案件”印章,当日移交专业合议庭,庭审优先排期,文书优先送达,尽最大限度缩短办案周期,保障民生。

在此基础上,该院加强与金融、工商、税务、公安等机关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会签文件、联席会议等平台,着力推动信息制裁反馈机制的建立,增强法院与各行业监管部门互动对接的实效性。

自民生热点案件违法行为制裁与预警机制运行以来,该院已累计向金融、质监、工商等部门发放通报函20余份,披露违法信息30余条,相关部门据此对50多个违法主体采取限制贷款、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等惩戒措施,有效挤压了不法当事人的生存空间。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