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丰人大 >> 正文
 
 

调研版第1期

大丰人大·(2015/4/24 9:22:09)·

关于全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凿石索玉、剖蚌求珠、敞开大门,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而就业又是民生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繁荣的基石,做好人才和就业工作,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转型升级、推进民生幸福的重要抓手。

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财经工委组织部分委员、代表,结合审议议题,深入部门、企业调研,通过实地察看、走访服务对象、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人才和就业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人才普惠政策,强化集成服务,助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就业民生之本的理念,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人才工作,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就业创业,强化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人才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出台优惠政策,定期会办协调相关问题,制订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招才引智推介活动、大型用工招聘会。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履职,协同配合,努力营造齐抓共管人才和就业工作的浓烈氛围。我市被授予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区域人才竞争力全省综合排名上升6位,位居45个县(市)第19位,跃居苏北第一,连续两年盐城第一。

2、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人才和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市还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蓝领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政策覆盖面广,引领作用强,实施效果好;特别是3月21日,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通过的“616”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这个政策“含金量”远超周边、远超盐城、远超苏中、远超大丰历史,将对人才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51亿元,其中7500万元直接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先后有3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获资助1390万元。2014年,全市各经济主体用于人才投入资金总量达6550万元,其中直接兑现补贴政策825万元、人才公寓等基础投入5400万元。三是完善配套服务。1300余套人才公寓相继建成投用,创业补助、生活补贴等配套政策全部落实到位。积极推行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机制,扩大就业补助覆盖范围,2014年,共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263万元,带动就业6500多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850万元。

3、部门推进扎实有力。市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实现“招商招才一体化”;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组织沿海人才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市人社局将促进和扩大就业作为民生基础性工作来抓,全市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就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用工对接,精心组织周五劳务集市、企业专场招聘会和大型节日招聘活动,就业空间、就业选择不断拓宽,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4、工作成效较为显著。一是创新项目亮点纷呈。大力实施了“双招双引”,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加大“千人计划”招引力度,江苏多为泵业公司引进的美国马瑟博士,成功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实现盐城市“千人计划”零的突破。在盐城首家对企业引才给予财政补助,在县(市、区)率先组织评审“双创”人才。建成境外招才工作站9家,成功举办大丰港全英学联创业大赛、中国大丰港海洋生物博览会。二是人才效应不断显现。全市人才总量、质量快速攀升,全年共引进外籍院士1名、“两院”院士3名、“千人计划”专家5名、海外高端人才31名、留学生104名,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外专百人计划”1人、省“双创计划”2人、省“博士计划”3人、省“苏北人才计划”37人,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了领军骨干作用,为企业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平台机制不断健全。打造了科技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创业孵化器,先后建立政产学研联合体400多家,拥有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基地25个,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49个省级类企业技术中心,建成特色创业园区12个,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了基础平台。四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举办用工招聘会81场,其中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就有220家企业参会招聘,提供各类就业岗位8293个,企业招录求职者4985人,其中返乡就业达2000多人。登记失业率仅为1.91%,创历史新低。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重视。

1、宣传引导有待加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市人才政策、就业政策“含金量”很高,激励作用明显,在盐城乃至苏北地区都是一流的,但是全社会、各经济主体、规模骨干企业对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有的还不太了解,有的还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用足用活政策。有的经济主体反映政策普惠性力度较大,但政策的针对性还不够,个性化政策还不多,特别随着新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还有所欠缺。另外,有些部门和企业反映政策的门槛还较高,比如,人才申报工作不能单以税收、销售、经济效益等为衡量标准,要全面评价、综合施策。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市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技能型、知识型就业人员偏少,而非技能型、非知识型就业人员偏多,前者满足不了需求,而后者供过于求,导致“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现象,部分经济主体、少数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调查发现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传统工业企业就业难度加大。受经济下行影响和结构调整转型影响,2014年我市传统企业停产达24家,涉及职工近6000人,仅开发区祥鸿纺织、苏丰纺织两家企业就涉及职工近1700人,与此同时,外出务工失业回流人员也会增加就业压力。二是一般服务企业用工难求。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求职者对餐饮、家政、物流等传统服务行业的认识还比较守旧,不能放下就业姿态。三是新兴产业用工紧缺。软件、电商、大数据、云计算、旅游、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对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盛,缺口还比较大,如软件设计、高级导游、外语讲解、职业经理、园艺设计等人才就比较抢手。四是信息化、智能化减少了就业空间。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企业加快了智能化改造进程,用工量正大幅减少。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项目生产线全部实现自动化,节省人力近百人;上海新型岩棉公司整个生产线见不到一个工人;明进汽配实施了物联网改造,所有生产指令通过指挥室下达,偌大生产车间也几乎见不到一个工人。

3、企业主体意识仍需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不少企业在人才招引、技术创新上真投入、实投入、大投入不够,大部分企业在政策运用方面,往往靠政府及相关部门推动,主体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部分企业在利用政策上,仅满足于用好现有政策,政策之外的投入动力明显不足,舍不得思想严重,长远眼光不够。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意识还不够,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认识还不到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支撑不足。在维护和保障职工权益方面,部分企业认识还不到位,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影响了就业。

三、几点建议

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才和就业工作,有以下五点建议:

1、深化调研摸底,全面把握人才就业工作现状。人才就业工作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幸福、事关社会稳定,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摸底,摸清我市新常态下人才和就业的新情况、新问题,认清人才和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采取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同时加强与镇、区(园)及企业的沟通衔接,及时了解企业在人才和用工方面的需求信息,全面把握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2、完善政策环境,努力搭好人才就业服务平台。一要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大力开展政策进基层、进企业活动,全方位宣传“616计划”等政策措施,激发经济主体和企业吸引人才、扩大就业的动力,加强舆论引导和政府指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全民创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二是营造良好的引才用才氛围。坚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服务留人,努力提供个性化、保姆化服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业就业良好氛围。三是优化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就业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鼓励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落实好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补贴政策,努力提高就业率。

3、加强载体建设,不断增加人才就业岗位。一是强化服务企业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确保就业稳定的根本举措。要加大“深化两服务、发展保稳定”的力度,通过优化服务、政策扶持、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帮助现有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企业正常运转、健康发展、做大做强,不断增强人才的需求、增加就业的岗位。二是强化项目载体建设。深化项目载体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推进新项目的快速落户、竣工项目投产达效,不断增加新的人才引进平台和就业岗位。三是加大新产业扶持力度。针对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求,及时出台相应针对性措施,全力推动电商、软件、大数据、现代物流等人才密集需求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四是加大创业引导。以创业促就业,鼓励企业把更多资金投向人才招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持续加大政产学研平台、创业孵化器和创业载体建设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牌子,全力争取重大科技、前沿项目落户,为各类人才创业、就业提供舞台。

4、着力整合资源,形成人才就业集聚效应。在坚持招才与招商、人才与产业、人才与科技融合的基础上,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注重学习培训,形成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新机制。一是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针对外来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积极构建科学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激发我市各类本土人才回乡创业。采取灵活激励机制,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采取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引进方式,大力招揽一批具有世界眼光、行业领军人才落户大丰。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增强企业家引才意识的同时,不断强化育才意识,引导企业针对自身发展战略需求,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对接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定向培养、定向学习,努力培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打造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链”。三是要充分激发劳动者的自我提升意识。采取资金扶持、岗位刺激等措施,引导各类人员主动进行再“深造”,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四是要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紧紧依托市职教中心,联动各专业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电商、软件、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多种类型培训,切实提高就业人员技能和职业素质,推进传统普通就业向现代素质就业转型,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和层次。同时,参照上海等地先进做法,引导职工参学参训,鼓励职工考级拿证,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的蓝领高地。

5、强化跟踪问效,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要落实人才和就业工作管理责任制,市人才办、人社局要建立重点人才就业项目管理台账,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并实行全程督促、跟踪督办。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大对人才和就业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发挥应有的激励效应。

 

 

本期印发: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相关委局办,各镇人大、“两区”人大工作联络处,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室。

本期编辑:杨海慧  总第二百二十六期

 
【 文章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次数:15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大丰区人大常委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0907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