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近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对全市科技创新情况作了深入调研,提出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
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近年来,我市以“创新驱动、转型跨越”为总基调,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斐然。目前,我市已创建成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市、省级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示范市、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大丰盐土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大丰海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盐城市今年唯一的省级院士工作站;大丰万达纺织、江苏金风、江苏森威精锻等一大批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谷登公司、大丰丰泰流体等公司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年底前,我市又望获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特点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技项目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工作势头强劲、成果丰硕,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1、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战略高度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科技进步考核办公室,规划了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思路,指导、协调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制定了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奖励政策,实施了《大丰市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市考核实施方案》,并落实了各项考核措施。二是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相关部门正常开展《科技进步法》的宣传活动,营造浓烈的科技创新氛围。市、镇领导都能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范畴,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两化”建设步伐;各经济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科技项目的推广和应用,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动力;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投入,注重产品研发,重视科研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13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我市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为苏北县级首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今年争取的科技项目经费已达6300万元,在盐城市排名第一。专利工作总体成效持续保持在盐城、苏北名列前茅。2012年全市组织申请专利2559件、获授权1480件,今年申请专利1360件、授权560件,消除了“零专利”申请企业100余家。
2、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拓展。近年来,市政府着力在科技创新平台上下功夫、求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园、海洋产业园、农业示范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成,吸引了更多的项目、人才、资金落户园区,为大丰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通过招引风电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带动了我市科技进步。市政府及科技部门还通过企业技术开发、科技项目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园区创业等平台建设,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渠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科技服务机构为桥梁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市企业中设立科研工作站、研发机构的越来越多,科技投入总量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迈出了新步伐。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新技术项目成果说明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30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引进协议达366份,引进院士1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团队6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4名。使产学研合作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技项目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大,为我市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技创新战略成效明显。一是我市已创成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海洋生物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海洋生物产业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突破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和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大丰风电产业园、盐城海洋生物产业园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9月,江苏盐城大丰盐土农业科技园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称号,是苏北县级首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正大丰海院士工作站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2013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6亿元。二是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完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组织新产品的开发,扎实指导企业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在盐城市获得的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我市就有3个项目获得立项,居苏北县级市之首。江苏谷登工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GD2800水平定向钻机”的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已得到实施。
二、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照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及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据调查,我市2012年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有200个左右(其中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1个),2013年的成果转化项目有230个左右(其中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3个)。但拥有的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的企业仅有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6家。这些数据说明我市科技创新企业的总量依然不大,吸收、消化高新技术项目、产品的能力依然不强,提升幅度不大。全市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不快,对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规定:“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以下企业,比例定为6%;销售收入为5000万—2亿元的企业,比例定为4%;销售收入为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定为3%”的标准,我市的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规模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明显好于中小企业,不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强,主动寻求开发新品不够,在科技人才引进和投入方面明显不足,产品档次难以得到提升。这些说明,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
2、科技创新的服务力度还不大。据了解,我市对企业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全面引导不够彻底,组织引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相关部门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范围还不够宽,服务的对象还相对集中在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一些企业对相关科技政策及操作流程还不够了解。高新技术创业园刚刚起步,目前只有57家企业入住,科技创业的引领能力不强,应有的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部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贷款控制过紧,2012-2013年,全市只有21个项目申报了2012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仅有20家企业获得了专项资金贷款立项支持,合计人民币仅有5650万元,导致了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难以及时转化,错失发展机遇。
3、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市政府在扶持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进方面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在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也建立了激励机制,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政策引导上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科技服务人员力量不足、科技专业水平不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科技中介机构一般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机构、技术市场、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以及科技风险投资中心等机构,而我市目前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只有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些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现就进一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一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强化全民创新意识,造浓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氛围。二是各相关部门要以在2014年底前建成省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大组织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进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三要注重通过示范带动,加大创新型园区建设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鼓励重点镇加快创新型城镇建设。
2、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发挥创新带动作用。一要进一步加大新特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全市新特产业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发挥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已有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进度,促进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上要有新突破。二要扩大对外合作,加快外向型创新企业发展,通过合资重组,培养一批在行业、国内、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型能力的领军企业,实现在科技含量、品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三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引导推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科技创业等平台建设,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
3、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植创新人才队伍。一是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改善企业科技创新环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二要引导企业坚持以人才引领产业,尽快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以产业汇聚人才为途径,加大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及企业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要加大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设。二要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稳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工作,努力发挥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效能。三要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期印发:市四套班子领导,市各相关委局办,各镇人大、两区人大工作联络处,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室。
本期编辑:李 勇
总第一百九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