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来到大丰区西团镇黄浦村,你总会见到一个国字方脸,身材微胖、皮肤粗糙的中年汉子,他不是召集村组干部部署工作,就是到群众家中了解收成、效益、养殖等情况。说到他,群众都会夸他是个“带头致富的好书记”“农民群的好代表”,他就是颇受领导青睐、群众敬重的老书记施国林,他曾被省委表彰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击贡献者”,黄浦村也被评为“江苏省村民模范自治村。”
胸怀富民理想,他带领村民兴修致富路
旧日的黄浦村是个穷村,历史上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家住黄蒲湾,年年遭水淹,不怕老爷笑,来把丑去路,不是唱道情,就是去讨饭”。2001年乡镇撤并时,时年34岁的施国林出任西团镇黄浦村党总支书记。土生土长的施国林上任伊始,就发誓要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借鉴外地发展的经验,结合本村实际,首先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建议。可是,修路说起容易落实难,关键是村里穷、没有钱,施国林经过多方讨教,他决定一边向上争取支持资金,一边号召村民募集资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这样,有困难一个个的去解决,遇硬骨头就一块块的去啃,施国林真的把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修筑起来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黄浦村整村道路都实现了硬质化,形成了七横三纵主干道,配套修建了各类农桥25座,新建大小灌溉闸、排涝站共19座,新建圩堤11.6公里,大大地方便和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手握富民政策,他带领村民种好高效田
2007年底,国家的政策对基层发展高效农业有很大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施国林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开始运筹如何用好政策、用活资源、盘活全村经济……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带领村组干部,成功向镇上争取到高效农业示范区落户到黄浦村的任务,让村干部把土地流转出来,看到“先吃螃蟹”的村干部们得到了益处,村民们纷纷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按印,黄浦村的土地流转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全村的7800亩耕地,除300余亩用于村民养殖及住户蔬菜种植外,其余7500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
黄浦村的“泥腿子”们在土地流转后“洗脚离田”了,增加了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人员,村里剩余劳动力不少人进镇办企业打工,或自己从事第三产业,平均每户人家两口子在外打工的收入每年都有七八万元,好的达到十多万元,极大地增加了全村农民的收入。
发展养殖致富,他带领村民告别负债村
让村民们走上了“舒心路”“致富路”,只是施国林的前期目标,而如何让黄浦村摘掉负债村的帽子,才是他的后一步工作目标。 2010年,上级党委政府提出了“一户一棚奔小康”的口号,施国林带头与温氏集团合作,建设了1000平米的大棚,年饲养肉鸡5万羽,获利1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陈庆松、乔德俊、陈干全等10余户办起了养鸡场,其养殖规模都在三四万羽。如今的黄浦村早已不是当年初组建时负债一百多万元的“欠债村”了,到2012年底,在施国林的带领下,黄浦人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成了西团镇首个无债村,而且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他们每年都有稳定的超过5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绿色生态发展,他带领走上乡村振兴路
2021年3月,区委巡察指出黄浦村发展养殖业导致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施国林主动作为,由黄浦村和养殖户共同筹资数十万元对露天粪池进行标准化改造,并用大型机械对所有排水沟进行深度彻底整治,使周边环境出新;同时,对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全覆盖式管理,做到随产随清;并分门别类,采取与和顺公司、道远公司、温氏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回收粪便等措施,在养殖户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黄浦村养殖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使本村环境更绿色、更生态、更宜居,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们说,施书记作为支部书记,做到了致富村民的“带头人”,作为镇人大代表,做到了为民代言的“贴心人”。